从孩子的文字里,我读到了什么?
很有幸成为《少年》写作实验室第五期征稿的点评人。其实,做点评人是我主动要求的。我喜欢少年每次征稿的话题。比如第四期征稿的主题是春天,有一个题目是,绿色厌倦了春天,想要辞去“首席春季色彩官”的职务,春天就需要招聘一种新的代表色。看到这个题目后,我就忍不住想,如果是我,我会选择什么样的颜色。蓝色,我喜欢大海,喜欢蓝天,我想以蓝色来迎接春天的到来。想想,柳树吐出了嫩蓝蓝的小芽,清澈的河水也被映照成蓝色,红红粉粉黄黄的小花挤在蓝幽幽的叶子间,想想就是很美丽浪漫的样子。
我觉得,这些设置的题目给了我一个机会,让我跳出现有的生活和工作去想一些别样有趣的事情。我是一个社会记者,很多的时间都是在同社会热点中的事件和人打交道,一个事件能够成为热点,大多具备一些极端或者说与现实生活节奏迥异的因素。要想了解一个事件中的人或者事情原本的逻辑,需要投入非常大的耐心、精力,很多时候,我会觉得自己干的活跟侦探无异,需要从非常细微的线索入手,然后一点点接近事情的真相。这个解谜的过程充满了魅力和成就感,但也会间歇性地伴随着疲惫的感觉。
《新闻记者》剧照
去看看小小少年此时在做什么,对我而言是一个重新获得能量的过程。我们都说孩子的世界是最美好的,从我本人童年的经历来说确实如此。这两年我总是会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。比如说我的老家,到处都是树,柳树、杨树、槐树、榆钱,带来了大把大把的绿意和阴凉。小时候,夏天的夜晚,我跟我妈一起走在夜路上,她跟我讲着各种类型的故事,树叶窸窸窣窣地响,夜晚的风温柔地拍打着衣裳,我抬着头看着漫天的星星,只认识北斗七星,像一只勺子挂在天上。那时天黑得真纯粹啊,星星也一颗一颗晶晶亮地挂在上空,还能清晰地看到银河。
我那时喜欢找那种好爬的大树,踩着一根根的枝桠,上到最顶端,有时会带上一本书,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来,一坐就是半天,好像从来都没有担心掉下来过。我那时喜欢看童话。所有的书都来自外公的柜子。外公是小学老师,在我两岁时就去世了,外婆将他所有的东西都保存在一个老式蜡黄色柜子里。对我而言,那个柜子像是一个宝库,我从那里面捞出来过《长袜子皮皮》《时代广场的蟋蟀》《夏洛的网》《一千零一夜》《安徒生童话》等各种现在依然被孩子们所热爱的童书。我那时应该才几年级,读得如痴如醉,尤其是那本《长袜子皮皮》,一直到出去读大学,我都还带着。
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些读物建造了我对世界最初的理解,让我一度认为世界黑白的界限分明,善恶有报。虽然在我走入社会之后,逐渐发现,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,而且一件事情或者人是有多种不同的侧面。但我依然会对这个世界抱有最美好的期待,也愿意以最善意的角度去理解每一个人。我觉得,这是童年的童话阅读赋予我的温暖和力量。那么现在的孩子,还在阅读这些东西吗?这也是我所好奇的。去看这些孩子的文字,是一个了解他们的便捷方法。
《少年》写作实验室第五期征稿的主题是家庭,设置了4个题目。第一个是如果你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修理站,可以修理父母身上的一个缺点,你会修理什么;第二个是采访一位家庭成员,写写他/她在你(小作者)的年纪发生的故事;第三是选择一件对自己或者家庭成员有意义的物品,写一个关于它的故事;第四则是给《寻梦环游记》里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写一封信,聊聊自己和家人。我算了下,关于这四个题目,我读到了7篇遴选出来的作品,对其中四篇做了点评。
当然,这不是说没有进行点评的作品不优秀。我在看小作者们的作品时其实是有些私心的,我偏向于选择那些让我产生共情的作品。比如说,潘思勉的《姥姥的枕头》,她通过枕头写对姥姥的思念,回忆姥姥对她的陪伴——她与姥姥共同生活了14年,姥姥是魔术师,一双巧手能给芭比娃娃做裙子,还能变出各种好吃的;姥姥还是避风港,会在小作者挨妈妈批时,给她擦眼泪,讲道理。这让我想起了我跟着姥姥的几年生活,那时正处在青春期的我,遇到了倔强又有些控制欲的姥姥,我们磕磕绊绊地一起生活了好多年。虽然,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彼此的爱,但彼此情感上却是复杂的。
《狗十三》剧照
读《她13岁的时候——妈妈采访手记》这篇文章时,这位妈妈的童年生活着实让我羡慕,春天跳皮筋、夏天捞鱼、秋天打口袋、冬天玩雪,每个特色分明的季节,都有趣意十足的游戏和伙伴,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。那时我也整天跟小伙伴丢沙包、跳皮筋,还整天幻想自己是武侠奇才,只要刻苦练习,就能一个跟头翻越高墙或者踏云飞翔。我们那时接触的世界也是更为广阔的,我认识很多的虫,见过很多鸟,而不是像现在的孩子一样,只能在小区里跑上一跑,许多的时间是窝在家里用手机或者平板看视频。
还有那篇《写给可可奶奶的一封信》,小作者才上初一,在文章里怀念了已经去世的奶奶。从他的文章里我读出了他对奶奶的一些愧意,他觉得奶奶生前很孤独,而他自己没有更好地陪伴她。这篇文章读得我有些唏嘘——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与亲人告别带来的痛苦,总要在不断地长大中去接受和消解这些东西。我记得我自己从小就特别害怕突然的离别和意外,虽然我现在也没有搞明白原因。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,我每天上学前一定要对我妈说一声“我走了”,确定她回应了,我才会离开家门。等放学回来,我又要对她大喊一声“我回来了”。
读这些小作者的作品,于我而言,是一种回忆和自省。他们的文字有的娴熟,有的稚嫩,却都是情感真挚的。
更多写作实验室相关内容,
欢迎点击下图了解!
2022年《少年新知》订阅火热征订中!大家抓紧下单吧!
点击图片,一键下单点击图片,一键下单2022年《少年新知》订阅。